一守就是一輩子!93歲老人為初戀「苦苦等候77年」 遠赴台灣「只為當初1句承諾」
2014年11月22日,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停機坪上,一架飛往台北桃源機場的飛機緩緩停靠。此時,廣播里已經傳出了提醒乘客登機的消息。機場的候機廳里,人們紛紛站起身來,朝著登機口走去。
而在臨窗的角落裡,只見一位左眼蒙著紗布,滿頭銀髮的老人,從口袋裡緩緩地掏出一張照片。她用手反覆地撫摸著,嘴裡還喃喃自語:我來了,我來了。
張淑英老人
Advertisements
老人這一年已經93歲了,她盼這一天已經足足盼了77年。下午3點的飛機,可老人擔心遲到,中午早早就趕到了機場。
從重慶到台灣,3個小時的航程承載著的是一份77年未見的感情。老人緊緊抱著手中的包,裡面裝著她對一位故人唯一的紀念,一張老人反覆摸索的老照片。
老人說:「77年了,我都沒有看到他的相片,我看到之後非常傷心,這麼多年來,我朝朝日日都在想著他,腦海里一直都挂念著他。」
上圖就是老人手中的那張照片,照片當中的男人一身的戎裝。而照片中的女子,一身非常得體的旗袍,眉清目秀。這張照片珍貴,那是因為這張照片是老人和丈夫唯一的一張合照。
細心觀察之後會發現,這張照片看起來哪兒有些不對勁兒,這其實是一張經過現代PS技術合成的合照。
2014年9月的一天下午,有一位叫芳菲的志願者敲響了老人家的門。她見到老人後,趕緊遞上了一個牛皮信封。老人用顫抖的手接過信封,急迫地撕開,信封里只有一張照片。可老人看到照片的那一剎那,再也抑制不住心中藏了77年的眼淚,失聲痛哭起來。
Advertisements
而老人這一輩子就只哭過3次,每次哭都是因為照片上的男人,這位在機場等待的老人就是張淑英。她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去台灣,找到她已經分離77年的愛人鍾崇鑫。
在老人的心中,要找到的人,被時光鎖定在了79年前的模樣。
1935年,鍾崇鑫所在的部隊駐紮在張淑英的老家福州。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們在福州西湖公園相識了。那天,鍾崇鑫的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讓年輕的張淑英一改對軍人的印象。
而張淑英在紙頭上寫下的「洋頭口」三個娟秀的字,也讓鍾崇鑫把眼前這個眉清目秀的女子記在了心裡。
一個月後,他們在相識的地方「洋頭口」舉行了婚禮,從初戀到婚姻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但是,僅僅兩年之後,新婚燕爾的兩個人卻不得不面臨分離。
鍾崇鑫對張淑英離別時說過一句話:阿妹,我會回來的!就是一句諾言,讓張淑英苦苦等待和尋找了77年。
年輕時的張淑英和鍾崇鑫
Advertisements
終於在張淑英93歲這一年,聽說了鍾崇鑫在台灣的消息。雖然此時張淑英左眼失明,剛做完膽囊炎手術,身體狀況並不適合長途跋涉,可是她還是毅然決定,要去台灣找他,要去跟他見上一面。
93歲的張淑英說道:「如果我在去台灣的路上走了,帶著我的骨灰去見他也行,就算是回來的路上走了。這輩子,我也夠本了!」
張淑英凝視著手中的照片,她的思緒又回到了77年前,讓她終生難忘的地方。那一天,他送鍾崇鑫上前線,沒想到新婚後的第一次送別竟然成為了訣別。
1937年8月12日,張淑英從江陰把鍾崇鑫一直送到了常熟的汽車站。趕路途中,張淑英特意給鍾崇鑫買了一件內衣和襯衫。到達常熟汽車站,張淑英的心裡很難受。
她知道,這一次鍾崇鑫所要面對的與以往都不同。這次他是要走到戰爭的最前線,上戰場去打侵華日軍。張淑英儘管心裡是那麼想讓鍾崇鑫留下,可是她明白,鍾崇鑫雖說是自己的丈夫,可作為軍人,他更有著保家衛國的職責。所以張淑英沒有多說一句挽留的話,她強忍著淚水,把衣服塞給了鍾崇鑫。
看到鍾崇鑫上了車,張淑英才轉身離開。可就在這時,鍾崇鑫猛然跳下車,突然從後面抱住了張淑英,說出了那句銘刻在張淑英心底的話:阿妹,我會回來!
也就是這句我會回來的,讓張淑英記了一輩子,也尋找一輩子。
Advertisements
1937年8月12日,鍾崇鑫所在的第87師進入上海吳淞、江灣一帶,88師到達真如、大場。這兩支部隊都是當時國民革命軍僅有的模範全德械師之一。
8月13日,侵華日軍海軍陸戰隊越過租界,在上海八字橋一帶與中國軍隊發生交火。
8月14日,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向侵華日軍發起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
並於8月13日奉命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侵華日軍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
Advertisements
鍾崇鑫走後,張淑英斷斷續續地收到了幾封鍾,鍾崇鑫從前方寄回來的信件。信的內容都很簡短,字跡也比較潦草,信紙也多半都是皺皺巴巴的。從這些皺皺巴巴的信紙中,張淑英猜想,鍾崇鑫在前方應該沒什麼時間坐下來好好寫信。
鍾崇鑫肯定是逮著空閑就趕緊寫幾句,信紙也只能是看當時身邊有什麼紙,就用什麼紙。至於信件的內容,因為時隔多年,張淑英已經沒有太多的印象了。只有一封信件上的一段內容,張淑英至今還記得非常清楚。
這封信里的這一段話:
你的表弟,四川老鄉袁營長,兩個勤務兵已經陣亡。你還年輕,萬一我犧牲了,你就隨便吧。
簡單的幾行字,張淑英看后只覺得喘不過氣來。失去親人的悲痛和對丈夫的擔心一起湧上心頭。
自鍾崇鑫走後,她從來都沒有想過他會不回來,也從來沒有想過會失去他,更沒有想過會另嫁他人。
平復許久後,她在信封里再次看到了80元法幣,這是鍾崇鑫每個月的工資。無論戰局如何的激烈,他都會想辦法把這錢一分不少地送到張淑英的手裡。
Advertisements
當年鍾崇信到底面臨著怎樣的局面,讓他不得不對痴痴等待的妻子說出這樣的話。
當年,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的原稅警第5團副團長勞聲寰回憶當年的情況說道:
當時,一天要消耗一個師的兵力啊,我們的裝備不如敵人,我們的空軍就250架飛機,敵人有3000多架。在上海的黃浦江上,有敵人4艘航空母艦,黃浦江和長江有100多條兵艦。我們250架飛機對敵人3000架飛機,怎麼打啊!
裝備的落後,使得當年的中國軍人不得不用血肉之軀去抵擋敵人的炮火。原88師523團營長易瑾對當時的情景,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回憶:
官兵們在戰場上都非常英勇,大家都是血肉之軀,犧牲的官兵也非常多,我們一邊流著淚,一邊沖向敵人,我們都不怕死,打的第一仗旅長就陣亡了。
這位鐵骨錚錚的軍官,提起當年的往事,仍然情不自禁地泣不成聲,可見當時的狀況是何等驚心動魄。
張淑英得到的最後一封信不是丈夫的最後交代,雖然在淞滬會戰中德械師損失慘重,可鍾崇鑫還是挺過來了。
1937年底,蔣介石對淞滬地區的國民革命軍下達了總撤退的命令。德械師中的36師和88師,在11月份基本完整地撤至南京,而鍾崇鑫所在的87師,正在由陸路從鎮江撤回南京的途中。
這期間,鍾崇鑫託人去江陰接上妻子一家人,並把他們送往武漢。
Advertisements
勞聲寰
有一天,張淑英和母親途經揚州,抵達師部不久,房間的電話響起來。當張淑英拿起電話的時候,終於聽到了那個朝思暮想的聲音。
電話那頭鍾崇鑫的話一如既往的溫柔。他對張淑英說:「你不要擔心我,現在戰事比較緊,我沒有辦法來看看你,我沒事的,你只要照顧好自己就可以了。」
鍾崇鑫還和張淑英約定好在武漢見面。電話最後鍾崇鑫告訴張淑英,他已經升遷到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
自從接完電話,張淑英就一心想儘快趕到武漢。可張淑英當時別說火車票,就連船票那都是託了各種關係才買到的。當張淑英風塵僕僕地趕到武漢師部時,他並沒有見到鍾崇鑫,只是收到了鍾崇鑫托戰友交給他的100元法幣。
張淑英向師長打聽才知道,鍾崇鑫並沒能等到她來就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一心想到來武漢就能見到丈夫的心愿,一下子落空了,張淑英為自己沒能趕上見鍾崇鑫最後一眼而懊惱生氣。
1938年春,隨著國民政府的西撤,大批的人流和物流都在西遷,一路上的票變成了張淑英最大的難題。
為了儘快買到回去的票,張淑英只能花大價錢買高價票,她的兜里死死揣著的是鍾崇鑫當時在常熟汽車站塞給他的80元法幣,以及鍾崇鑫托戰友轉交給張淑英的100法幣。
鍾崇鑫參戰之後,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寄錢回家。或許他當時知道,一別之後想再見面就非常難了,所以他只能把每月的工資都交給張淑英,希望自己不在張淑英身邊時,她有這些錢生活能過的容易一些。
張淑英回憶道:當時逃亡的日子特別的苦,票非常難買,為了能買到回去的票,我們只能找到旅館住下來等票,為了等票我們住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而且買到的票都是小船票,根本買不到大船的票。
船上沒有卧鋪,就只能把被子鋪在地上睡。張淑英帶著家人一起睡在地鋪上,經常需要坐一周的船才能到目的地。
武漢到重慶1000多公里的水路,張淑英現在已經記不清楚,在途中,她轉了多少次的船,在多少個城市住下來等過船票。她只記得當年他們是1938年春天從武漢出發的,到達重慶的時候,已經是1939年3月份了。
武漢到重慶,張淑英一家人用了一年的時間,可以想象這一路有多艱難。
值得高興的是,當張淑英的錢差不多用完之後,她找到了鍾崇鑫在重慶的家,才能結束她這一年的逃亡生活。
可是張淑英沒有想到的是,她在重慶即將要面對的是敵人對戰時中國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大轟炸。
據不完全統計,在5年間,敵人對重慶進行轟炸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傷14100人,炸毀房屋3萬多幢。因為外界太亂,所以張淑英沒有絲毫鍾崇鑫的消息。
張淑英在那段時間裡,沒有一點鐘崇鑫的消息,她整個人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家人天天勸說她,叫她想開一些,可是她一點都沒有聽進去,她只想等著心中想著的那個他。
張淑英每年都會寄信去問鍾崇鑫的消息,可是鍾崇鑫的消息是再也沒有了,都說沒人見過他。7年她整個人都在絕望和希望中掙扎,那種無法得知事實真相的痛苦,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直到1944年,敵人製造的重慶大轟炸剛結束不久,張淑英打聽到鍾崇鑫的戰友會來重慶榮昌。於是張淑英就想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走街串巷,終於找到方維新,求他幫忙打聽鍾崇鑫的下落。
方維新通過各種關係和渠道終於打聽到了鍾崇鑫的一點消息,然後收到一封電報。
兄陣亡,無法函告。軍座經常想起鍾兄英明才幹,至今耿耿於懷。
這一年張淑英23歲了,再也沒有辦法忍住心裡的痛苦和絕望,一路哭著回了家。這是張淑英記憶當中她第一次流眼淚。一年艱難的逃亡生活沒有讓她流淚,多年的苦苦守候沒有讓她流淚,但是,收到這封信之後,她卻大聲哭了出來。
這封信雖然讓張淑英感到絕望,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徹底放棄。因為她沒有收到任何官方的證明,她也沒有看到鍾崇鑫的靈牌,在她的心中總存著一絲絲的僥倖,可能他還活著吧。
1945年,張淑英的婆婆也因為傷心過度病逝了。24歲的張淑英此時的生活到了最困難的時候,張淑英的父母和弟弟也已經去了台灣。
就在最困難的時刻,張淑英再一次等來了鍾崇鑫的消息,可這個消息再一次讓她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
張淑英收到一封電報,發出這封電報的單位是軍事委員會撫恤委員會。正文的第一行寫明:四川省榮昌縣政府案查故員鍾崇鑫,業奉軍事委員會核准給恤。接著後面寫到:報渝委員會撫恤委員會。
電報整體的意思就是說,軍事委員會已經查明鍾崇鑫犧牲,而現在鍾崇鑫的撫恤金已經發放到了鍾崇鑫的老家重慶。
這封電報無疑是對鍾崇鑫犧牲的一個官方證實,也是張淑英最不想得到的消息。照例說,張淑英知道了鍾崇鑫已經犧牲了,而且婆婆也去世了,鍾崇鑫家中已經沒有親人在重慶了,她應該跟著自己家人一起到台灣生活。
可是此時的張淑英做出了一個決定。鍾崇鑫是重慶人,她要一輩子守在這裡。
下定決心后,張淑英獨自一人回到了重慶之前,以前她和婆婆一起住的房子已經被收走了。她只能是借住在一個朋友的家裡。
1945年重慶的一條街道
為了養活自己,張淑英甚至幾次出去給人當保姆,可是卻頻頻地遭人辭退。辭退她的原因很簡單,僱主們都覺得張淑英不像是一個出來做保姆。人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是會回憶起以前美好的日子。
那段時間,張淑英總會想在抗戰前,她和鍾崇鑫一起度過的那段時光。回憶是美好的,可現實對於張淑英來說卻是殘酷的。
有一天,走投無路的張淑英拖著沉重的腳步來到了當鋪的門口。只見她隨身攜帶了一個小手絹,打開一層一層的手絹,裡面是2枚金戒指,戒指是鍾崇鑫送給她的禮物,也是當時她身上最值錢的東西。
張淑英是真不捨得賣戒指,可要不賣她就沒辦法在重慶繼續守下去,她真是太需要錢了。張淑英把戒指拿在手裡仔細地一遍遍地撫摸著,還把戒指戴在手上看了又看。最後她快速地把戒指摘了下來,用手絹包好,走進了當鋪。
寄人籬下的日子,張淑英足足過了4年。這4年是張淑英過的最艱難的4年,舉目無親,經濟困難,堅強的張淑英也有些挺不住了。
1949年的時候,張淑英的朋友給她介紹了一個人:李自清
李自清是在公安部門工作的,是一個老實讀書人,他結過一次婚,但是沒有生孩子。在認識張淑英以後,他就對張淑英很好。看到張淑英有什麼生活上過不去的事兒,他也都會幫一把。久而久之,張淑英把他當成了自己在重慶的親人。
1949年,李自清和張淑英結婚了。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生了三個孩子,但是,張淑英從來沒有和家人說過曾經的往事。
直到1988年,張淑英已經67歲了,她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她最小的兒子也已經成家立業,此時的張淑英已經沒有什麼生活的壓力。可是在她的心底,還一直藏著一份未了的心愿。她一直想知道鍾崇鑫是如何犧牲的?如果他真的犧牲了,那麼他的靈魂又安在哪裡?
1988年的一天,張淑英老人把兒子叫到了家裡,她覺得已經90多歲了,可以不久於人世,臨終前希望能完成自己一生的願望。第一次向他提起了鍾崇鑫這個名字。把曾經的往事全部告訴了兒子,希望兒子能幫自己完成最後的心愿。
聽完老人的講述,小兒子李長貴很是吃驚,他看著自己親切的母親,心底竟然藏著一件這麼驚人的事情,作為兒子,李長貴還是答應了母親的請求。
可是對李長貴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
李長貴認為,找鍾崇鑫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為過去了70多年了,時間太久遠了。但是,不管怎麼說,他是因為抗日陣亡的,都應該努力尋找試試。
李長貴按照母親提供的幾條線索,姐弟3人開始到重慶的各個圖書館、檔案館、民政局等地去尋找鍾崇鑫的下落。
1991年,張淑英的大兒子李長富,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當中找到了一點線索。第17輯中有鍾崇鑫的印記。
《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的目錄中,有一篇名為《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他的作者仇廣漢正是當時第87師的師部參謀。
在這篇文章結尾處有一段話:部隊被困在城外苦戰3日,一直打到12月12日,第71軍第87師的3個旅傷亡慘重。259旅旅長易安華和參謀主任鍾崇鑫都犧牲在雨花台。
從1937年到1991年,經過了54年的時間,張淑英終於知道了鍾崇鑫具體的殉國時間和地點。
雖然知道了鍾崇鑫陣亡的緣由,但是他的靈位在哪裡呢?
張淑英一直記得鍾崇鑫在常熟汽車站給她的那句承諾:阿妹,我會回來的!就是這句承諾,讓張淑英苦苦守候和尋找了77年。
2014年,張淑英的兒子李長貴在報紙上發現了重慶有一個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團隊。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了志願者芳菲。
很快,江蘇志願者四海在國家檔案局主管的中國檔案網上查到了鍾崇鑫的資料,並且把鍾崇鑫的照片複製下來。
緊接著,台北的志願者找到了鍾崇鑫的靈牌,晚上10點多鐘,芳菲就打電話告訴張淑英,鍾崇鑫找到了。
那天晚上,張淑英老人像個孩子一樣高興的睡不著覺。可是張淑英沒有想到的是,志願者竟然把她和鍾崇鑫的照片合成到一起,並親自將這張合照送到了她的手裡。拿到照片后的張淑英留下了今生的第2次眼淚。
張淑英拿著照片喃喃自語道:我終於找到你了!
80年過去了,張淑英老人已經不再是當年穿著旗袍的年輕俊俏的小姑娘。她現在已經是滿臉皺紋,一隻眼睛失明,腿腳也不利索。
可是在張淑英的心中,鍾崇鑫的樣子永遠定格在了77年前那張英俊帥氣的面龐上。
2014年,93歲的張淑英執意要去台灣看望鍾崇鑫。
2014年11月23日,張淑英來到台灣忠烈祠,終於在排位上看到了那個她默念了一輩子的名字:鍾崇鑫!
鍾崇鑫的名字在排位的第4排,右起第4位。77年的尋找,一生沒有了結的心愿。張淑英久久地站在排位前,邊哭邊向鍾崇鑫訴說著自己心裡憋了幾十年的話。
張淑英走到排位前,看著鍾崇鑫的名字,一邊哭著一邊說道:「我90多歲了,還能看到你的靈牌,這是我70多年的希望,你一直都在我心裡,那年,你犧牲的時候,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為了你,我受盡了艱難苦楚,我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話,為了你,我眼淚都哭幹了。我們兩個人在常熟一別,已成永別了,永不相見了。我今天能看到你的靈牌,我現在死也無憾了。」
張淑英終於在自己第3次眼淚中完成了此生最大的心愿!她此生再也沒有遺憾了!
老一輩人的愛情總是那人意想不到,也總是讓人那麼感動。他們可以為了一句承諾,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守候。可以為了一句諾言,用一生的時間去守護。他們的愛情是偉大的,是值得現在的年輕人去學習、去感受。讓我們守護自己的愛情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