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被爆「全是防腐劑」有毒恐致癌!專家呼籲:3種「假牛奶」絕對要少喝
最近一則健康相關的話題「經常喝牛奶恐增加這兩種癌症風險」,顛覆了不少人的認知,甚至有人因此不敢喝牛奶了網路熱議的多喝牛奶會增加肝癌、乳癌風險,確實引起了不少轟動。
據了解,這個說法是來自一篇刊登在權威期刊BMC Medicin 上的研究,由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大學研究員聯合發布、超過51萬人群大規模隨訪對照實驗,記錄經常喝乳製品、偶爾喝和幾乎不喝的3個對照組,這11年間的新發癌症情況,發現經常喝乳製品的人,每天多攝入50克,就會增加12%和17%的肝癌和乳腺癌。
Advertisements
有人提出其中原因,可能是乳製品的攝取會增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促進了癌細胞的生長,其次,牛奶含有的乳糖、支鏈氨基酸,在共同作用下,可能會刺激細胞增殖,增加癌症風險。但這個發現也沒有絕對參考性,牛奶是否和癌症發生有直接因果關係,仍需科學驗證。
論文作者也提醒,這項研究說到底屬於觀察性研究,只對肝癌和乳癌進行了分析,沒有對其他常見癌症類型進行統計,有一定的限制。其實,關於牛奶與癌症的研究早已有之,數量還不少,但至今尚未獲得權威認證,仍是膳食指南推薦的優質營養食品。大家如果單憑個別言論、就認定食品能不能吃,那不能吃的東西太多了。
Advertisements
常喝純牛奶的人,可能看過牛奶成分表,往往只有一種成分,就是生牛乳,沒有其他防腐添加劑,但是這些牛奶保存期限、卻可以長達180天,下意識覺得保存期限長的牛奶、肯定含有防腐劑,事實又是怎麼一回事?正規流通的牛奶,都不能添加防腐劑,至於保存期限為什麼長,其實是牛奶殺菌方式和包裝的功勞。
這些牛奶往往經過了超高溫滅菌,即使在常溫狀態,也能保存很長時間,加上純牛奶多採用多層複合包裝材料,可以很好隔絕細菌和空氣,也進一步保障了牛奶長時間保存的安全。而超市賣的巴氏殺菌奶,保存期限就很短,因為巴氏滅菌技術只是將牛奶置於72-75度,進行30秒左右的加熱,滅菌的同時、保留牛奶的口感和營養物質,這種牛奶只能保存在4到6度冷藏櫃,保存期也就2到15天左右。
Advertisements
市面上除了上述的純牛奶、鮮牛奶,還有很多產品也標榜「牛奶」,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牛奶。
1.、植物奶
就是我們常見的花生奶、豆奶、核桃奶、杏仁奶...主要成分就是磨碎的大豆、堅果、水以及其他增稠劑和添加劑,熱量和脂肪含量雖然低於真牛奶,但蛋白質含量極低,雖然這些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氨基酸等營養,但可吸收性不如牛奶,而且不含鈣質和維生素D,營養成分較低。
Advertisements
2、含乳飲料
雖然寫著含乳,但實際上也屬於飲料,其中蛋白質含量只有0.7-1%,營養成分低,長期攝取可能導致肥胖、甚至糖尿病風險。
3、現擠鮮奶
很多人看到現擠,就以為這種奶更新鮮,但實際上這種生鮮奶沒有經過滅菌、殺毒處理,可能含有大量致病細菌,人體攝入後可能會被感染,造成多個臟器受損。
熱牛奶變毒牛奶?怎麼回事?最近網路上有人說「牛奶不能加熱」,否則會中毒、營養都沒了,這是真的嗎?確實,很多人習慣加熱牛奶,不過溫度往往不會超過100℃,而牛奶中的鈣對於這個溫度不太敏感,更別提流失了,但部分蛋白質確實可能隨高溫產生變性,比如加熱牛奶出現的奶皮。
Advertisements
至於所謂的加熱出現的「毒牛奶」,並不是牛奶不能加熱,而是加熱方式錯了!例如,用沸水加熱帶包裝盒的純牛奶,可能會導致包裝材料中的聚乙烯被分解,產生有毒物質。不僅會讓牛奶的營養大打折扣,還可能變成毒牛奶。
三大常見的熱牛奶錯誤方式,看看你有沒有?
1、加熱溫度太高
牛奶可以適度加熱,但不宜高溫加熱。研究員發現,當牛奶加熱溫度超過60℃、就會導致其中乳鐵蛋白和β–乳球蛋白發生變化,而且隨著溫度升高,營養成分也會流失得越多。
2、附包裝加熱
許多人為了方便,直接把常溫帶包裝的牛奶放進微波爐,殊不知牛奶盒含有一定的金屬成分,遇到微波爐撞擊、就會引起火花,造成微波爐爆炸。就算只是短暫加熱,也可能影響盒中的聚乙烯成分,釋出有毒物質到牛奶裡。
3、過度加熱低溫奶
低溫奶,也就是需要低溫保存的巴氏殺菌奶,這種奶對溫度很敏感,不能直接煮熱,想要保留牛奶中的營養和風味,最好選擇水浴控時控溫加熱。
總結來說,牛奶加熱過程有很多講究,切忌犯了上述錯誤,避免營養流失的同時,還可能攝取有毒物質、影響健康。
參考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