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長出「這東西」,說明你的血脂太高!再不注意會有生命危險
有些人臉上、脖子上,甚至眼皮上,突然冒出一粒粒泛黃的小疙瘩,摸著不痛不癢,也沒太在意。
覺得可能是油脂粒、老年斑或者長了點痘。可如果這些小疙瘩顏色泛黃,表面光滑、對稱分佈,尤其集中在眼瞼、手背、臀部、膝蓋附近,那就別輕視了。
醫生一看就知道,這是黃色瘤。不誇張地說,這可能是身體給出的「高脂血症」的報警信號。而且,這種信號一旦和酗酒掛鉤,危險指數直接飆升。
黃色瘤不是皮膚病,它是脂類物質沉積在皮膚組織裡的結果。也就是說,血液中脂質太多,已經多到「溢」出來,跑到皮膚上來安家了。簡單來說,就是身體裡油太多,多到沒地方放了。
Advertisements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脂肪不老老實實地待在血管裡,非得跑到皮膚上來「搞事情」?其實這背後,藏著一套複雜又危險的代謝機制。
血脂高,很多人都聽說過,甚至以為只是個「數字高低」的問題。但血脂高到一定程度,會直接影響肝臟代謝系統,讓脂蛋白代謝紊亂。
這時,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就開始在血管裡遊走,部分還會被吞噬細胞「吃掉」,然後被帶到皮膚裡,變成一個個黃色瘤。
這些黃色瘤,雖然看著小,但它們背後反映的是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甚至胰腺炎的風險。特別是當它們出現在眼瞼、跟腱、手背這些部位時,說明血脂異常已經不是輕度的問題了。
Advertisements
有些人以為,黃色瘤只是「外觀問題」,不痛不癢不管它。可有研究發現,出現黃色瘤的人,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普通人。這不是嚇唬人,是真的有數據支撐的。
如果這時候還在喝酒,那就相當於在火上澆油。酒精會幹擾肝臟對脂質的代謝能力,導致三醯甘油飆升。而高三醯甘油血症,又是急性胰腺炎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炎真不是個小病,嚴重的時候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酒喝得不多,但肚子越來越大,臉越來越油,皮膚上零星冒出黃點,不以為意。其實從代謝角度來看,酒精哪怕少量攝入,也會刺激肝臟脂質合成。尤其在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身上,影響更明顯。
Advertisements
黃色瘤的出現,有時候是靜悄悄的。它不像高血壓那樣有頭暈、眼花的症狀,也不像糖尿病那樣有多飲、多尿。它就是安安靜靜地長在那裡,直到你不經意間發現它,才意識到身體已經在悄悄發生變化。
有些人去醫院查了血脂,結果是「輕度偏高」,就鬆了一口氣,覺得沒什麼大事。但問題在於,血脂的「輕度偏高」在不同人體內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基因對脂質代謝特別敏感,哪怕輕微的異常,也可能引發黃色瘤,甚至動脈斑塊。
也有人查出來甘油三酯特別高,但沒管。結果三年後突發胰腺炎送進了重症監護。醫生說,他的血液抽出來是乳白色的,像牛奶一樣,那就是嚴重高脂血症,血裡的油已經多到影響血流了。
Advertisements
這些情況其實都可以提前預警。皮膚上長出黃色瘤,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信號。它不像心電圖那樣需要儀器,也不像抽血那樣要等報告。它就在你身上,用肉眼就能看到。只不過,很多人沒認出來。
其實,黃色瘤也分好幾種形態。有的在眼瞼兩側,看起來像黃色的斑塊;有的在關節處,像一顆顆小顆粒;還有的在身體軀幹,突然爆發一片,這種叫爆發性黃色瘤,往往和極嚴重的血脂紊亂有關。
如果在體檢報告裡看到「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醯甘油血症」,又或者已經發現皮膚上有類似黃色瘤的東西,就要引起足夠重視。特別是家族裡有冠心病、中風病史的人,這種風險更高。
Advertisements
黃色瘤雖然看著「不疼不癢」,但它是長期飲食、生活方式和代謝問題的結果。它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身體在一次次「勸告」之後,給你的最後一次提醒。再不管,可能就是心梗、腦梗或者胰腺炎了。
要說控制血脂,其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關鍵在於早知道、早處理。那種「等它嚴重了再說」的心態,是最要命的。尤其對三十歲以上、飲食偏油、運動少、喜歡喝酒的人群來說,每一條都是高風險因素。
有時候,身體的信號不是靠疼痛表達出來的,而是靠這些「看起來沒事的小變化」在提醒你。比如皮膚泛黃、指甲變脆、舌頭髮紅,這些都可能是代謝的蛛絲馬跡。
Advertisements
醫生開出的降脂藥物,比如他汀類、貝特類,並不是「吃一吃就好了」的藥,而是需要根據個體情況長期調整劑量的。重要的是,不能自己隨便停藥,更不能靠「吃保健品」來代替治療。
有人說,「我爸媽也有黃色瘤,但身體一直挺好」。那是他們幸運,不代表你也能逃過。再說,高血脂的遺傳傾向是很強的,父母有問題,子女更要早做準備。別等到查出問題才追悔莫及。
還有人覺得「血脂高也不是病」。其實高血脂本身可能沒症狀,但它是很多重大疾病的根源。心梗、腦梗、動脈硬化,幾乎都和它脫不開關係。如果你現在已經能看到皮膚上的異常,那就說明身體已經受夠了。
Advertisements
別再抱有僥倖心理,也別再拖延。把身體的信號當回事,是對自己的基本尊重。特別是看到黃色瘤,一定要去做全套血脂檢查、肝功能、胰酶和心電圖,一步都不能少。
皮膚上長出「這東西」,不是小問題,也不是老年人才有的事。它是血脂長期異常后,身體表達出來的一種「視覺語言」。識別它、重視它、處理它,可能就是避免一場危機的關鍵。
人到中年,身體的反饋越來越直接。它不會再通過一些微妙的小信號提示你,而是直接在你臉上、眼睛上、身上,寫下健康的「紅色警告」。別以為不痛就不嚴重,最致命的病往往都是「無聲的」。
如果你已經看到這些症狀了,就別再喝了。酒不是解壓的方式,也不是社交的必需。它只會讓你的血脂更亂,讓你的身體更吃力。每一口酒,都是對肝臟的一次額外考驗,尤其在你已經出現黃色瘤的時候。
別等到進了醫院才想明白。很多時候,最開始只是皮膚長了點「沒啥事」的東西,最後卻變成了不得不面對的危機。這不是「嚇人」,這就是科學的真相。
血脂異常,是慢性的,也是隱蔽的。酗酒,是加速器,也是放大器。黃色瘤,是標誌,更是警鐘。
別忽視皮膚上那一點黃,它可能是你身體發出的最後一次提醒。
聲明: 本文內容基於權威醫學資料及臨床常識,同時結合作者個人理解與觀點撰寫,部分情節為虛構或情境模擬,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理解相關健康科普知識。文中內容僅供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診斷與治療,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 《實用內科學》第1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年,主編:陸再英,第1534頁,脂代謝異常章節。
2. 《中華皮膚科雜誌》2020年第53卷第3期,文章標題:《黃色瘤的臨床特徵與血脂異常的相關性研究》,作者:李曉光等,期刊編號:CN11-2143/R。
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