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3歲女童走失! 17歲智能障礙生「一路背去警察局」:我怕有壞人拐她走
「警察叔叔!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了一個站在路邊大哭的娃,她好像是找不到家人了。請把她安全送回家。」
「你叫什麼?」
「我爺爺說了,做好事不留名,就像雷鋒一樣。」
前不久,一位學生模樣的男孩,抱著一名3歲大的小女孩,走進了公安碑林分局太白路派出所,撂下短短几句話後,轉身就走。
民警再次追出去詢問時,才得知, 男孩叫黃奕博,是西安市啟智學校的一名學生。
為了追溯小女孩走失的真正原因及經歷,太白路派出所教導劉航在翻看沿途公共視頻時,發現了少年的正義之舉。
沿路影片顯示, 這個大孩子一路上背著小女孩向派出所的方向走。後來,少年背不動小女孩,把她慢慢從背上蹲著放下來,又以「公主抱」的姿勢往前走。在接近派出所的地方,可能實在抱不動了,大孩子就拽著小孩紅色外套上的帽子往前走。
Advertisements
一路上,少年特別負責,照顧走失女孩的行為非常細緻。他生怕小孩跑了或者遇到不安全的事,寸步不離守護在小孩子身邊。劉航說,這份細心,可能一些成年人都做不到。
黃奕博今年17歲,父母離異後,跟爺爺奶奶生活在西安。2016年9月轉學到西安市啟智學校就讀。從2017年開始, 每年都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並多次榮獲獎勵。
他喜歡運動,是校輪滑隊隊員,2021年參加全國第八屆特奧輪滑比賽,獲得兩塊金牌、兩塊銀牌。提及夢想,他說自己想當一名汽車修理工,因為他更喜歡汽車。
Advertisements
4月7日那天11:30放學,黃奕博獨自步行回家至邊東街與通義巷口時,發現路邊有一名小孩大聲哭泣,便上前詢問,但小女孩只會哭。 「只有把她交給警察叔叔,才能讓人放心。」黃奕博說,小女孩站在路邊可能會有危險,也可能會被壞人帶走。他便立刻蹲下身子,把小女孩攬在了懷裡,又抱起她往派出所走。
「學習雷鋒好榜樣……」黃奕博在得知,一行人是因他把走失女童安全送到派出所而來時,唱起了這首激昂、振奮的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 「我做好事不留名,就像雷鋒一樣。」在黃奕博心裡,只有警察可以保護走失小女孩,這是他在學校看過的很多教育片里獲取到的處理方式。
「她很重,開始是抱著,後來又背著,一個姿勢累了又抱起來。再後來她不哭了,我就拽著她的衣服走了一段路,才到派出所。」黃奕博說,那天中午放學回到家,都已經12點半了。他告訴爺爺,自己做了件好事,把一名走失的小女孩送到派出所,交給了警察叔叔。
Advertisements
「爺爺當時就表揚了我。」黃奕博很開心。
黃奕博的爺爺說,班主任答海花老師和桑武老師是他的「恩人」,她們「再造」了黃奕博。
四年級剛轉學時,他的情緒障礙非常嚴重, 時常大喊大叫,躺在地上撒潑打滾是家常便飯,同學笑稱他為「咆哮哥」。
現在,跟他一起坐公交車外出,他看見老人上車會馬上站起來讓座。有時候,還在家幫忙幹家務。 經過幾年的學習,黃奕博各方面進步非常大。他還主動帶領同學們積极參加勞動,每次分配加餐的水果時,他總是把最大最好的給同學,最小的留給自己。班裡如果有同學請假,他總是把當天所學所講和作業告訴給請假的同學。他還會把好吃的糖果、巧克力等帶到學校,經老師同意後和同學們共同分享。
如今他已經成為班級勞動小能手,學校的小小送報員,還是學校的特奧隊運動員。啟智學校校長李唯宇說, 同學們傷心難過的時候他給予安慰,他有高興愉快的事情也會和大家分享。作為學校的國旗隊升旗手,他每日還關注天氣情況,每當預報有雨時,他都會在下雨前把國旗收好。他徹底從「咆哮哥」變成學校的「暖心哥」。
Advertisements
「這次黃奕博能主動將迷路的小朋友送到警察叔叔手裡,這和爺爺奶奶及老師的教育密不可分。」李唯宇說,答老師和桑老師作為黃奕博的班主任,不僅教授他日常課本的內容,也經常鼓勵他學習課本外的知識,收看新聞,觀看教育片,了解時事,知曉萬事萬物。
「這個孩子太有心了,感謝他安全把我3歲的孫女送到派出所交給民警。那個視頻讓人感動, 黃奕博是我們全家的恩人,如果那天不是他,孩子出了什麼意外,後果我們老兩口都不敢想。」當得知小孫女被救背後的這些故事後,孩子的奶奶百感交集,對17歲的大男孩黃奕博更是讚不絕口。
Advertisements
事情很快也得到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項目組的關注,在給予黃奕博的頒獎詞中寫道:
問其姓名,他不言不語,
只記得家人的教誨:做好事,不留名。
不善言辭,卻溫柔仗義,
小小善舉照亮這社會的一隅。
一份獎勵,點贊這個「特殊少年」!
人性的美好總是會被發現。
智力障礙不擋人行善的腳步,
只讓這份善良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得知獲獎後,「我們去了解過事情的過程,當時路邊還有很多人經過, 可黃奕博卻能在正常普通人的人群中,成為唯一發現小女孩需要幫助的人。」啟智學校書記韓秦虎告訴項目組,他們打心底里高興。
這真正意味著:每個特殊兒童身上,都有值得關注的閃光點。
Advertisements
「這樣的行為案例少之又少。」韓秦虎書記告訴我們,在大家心中,過往根據殘聯標準定義出的「智障兒童」的稱呼,愈發貶義化,大家更喜歡用中性的「心智障礙」和「特殊兒童」來稱呼他們。
而這本身就是來自大眾視角的同情分。
區別於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 心智障礙群體根據智力水平的不同,具備相應的溝通能力。黃奕博屬於智力水平在70到20之間的中輕度情況,通過特殊教育學校和老師的反覆引導,可以幫助他恢復溝通和表達。
韓秦虎書記回憶,「黃奕博轉來之前一直在普通小學,沒有得到適當照顧,『咆哮』等行為是他產生情緒障礙的體現。」但可以通過告知對錯、教他控制情緒來引導他對自己脾氣和行為的認知,慢慢帶來改變。
「過程中要不斷地重複,和反覆溝通,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恆心。」自身也是特殊教育教師的韓秦虎感慨, 這樣的努力需要日積月累,但特殊教育工作行業的成就感卻普遍很低。
「這次黃奕博能獲得天天正能量的獎勵,是對這類特殊人群的肯定,更是對我們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在韓秦虎眼中,這是孩子們社會化融入能力的最好證明,也能慢慢讓更多人不躲避甚至願意與他們交流。
Advertisements
或許關注、理解、接受甚至幫助心智障礙人群,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今天「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也能成為幫助他人的角色,也許能讓這條長路越來越清晰,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同行者。
來源: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