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這3個人」就別再聯繫了:只會「吸食你能量」讓你的生活越過越糟
前兩天在網上滑到一篇,主題是「為什麼現在的人都不愛交朋友了」,討論的人很多。
其中有條回帖,說得很誠懇:
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人真的不喜歡交朋友。
但大多數人一輩子裡,能遇到的真心朋友寥寥無幾。其餘不過是因某事臨時湊在一起的搭子。
就像同學同事,在同個屋檐下,你們可以有說有笑,看著像一家人。離開了共同要做的事,很快就變為路人。
在年輕時,很容易搞混摯友和玩伴,白白付出許多感情。等你失去的玩伴足夠多了,你自然會明白,總有些東西,是寧缺毋濫的。
是啊,良師益友大家都想要,可這樣的人終究不多。
所以,越來越多人喜歡獨處,喜歡先過好自己。
事實上,能夠做到不勉強自己合群,不逼迫自己「朋友多,會來事」,或許也是一種智慧。
到了一定年齡,學著把身邊的圈子篩一篩,揀一揀。
特別是以下幾種人,真的不要再聯繫了,沒必要。
1.相處很累的人
物理學中,有一個「能量傳遞效應」,說的是物體能量總是自發地從高流向低。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這個效應也是生效的。
有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抱怨,隨時隨地陷在情緒的泥淖中。你去花時間開解他、拯救他,反倒會被他拉下水。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你每次見到他,都會下意識焦慮;
每次和他相處,都會累得很快。
這樣的人,就是在吸食你的能量,讓你不由己地在無形中變得疲憊。
Advertisements
圖片來源:《社內相親》劇照
朋友小敏一直是個小太陽,活潑熱情,每天都活力滿滿的,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
前陣子,我們倆出門逛街,她竟然破天荒在車上睡著了。
我關切地問她是不是身體不舒服,要不要回去休息。
小敏笑了笑說,沒事,就是最近睡眠不太好。
在我的追問下,這才得知,小敏有位遠房表妹,最近來到我們這邊工作了。
出於好心,小敏便說有什麼生活上的問題,可以找她幫忙。
可沒想到,從那以後,表妹一遇到煩心事,就會向小敏尋求安慰——
在公司受了委屈,她午休時間哭訴;
合租室友不衛生,她不敢說對方,只敢對著小敏哭;
晚上一個人睡不著覺,也要打電話,尋求安慰。
小敏說,她幾乎喘不過氣來,每天都精神恍惚。
還好,後來小敏還是下決心封鎖了對方,也終於得以喘口氣,慢慢恢復能量,做回自己。
Advertisements
作家李中瑩說:
「一份壞的關係,不僅消耗你的能量,還會把你的感情、你的生命力、你的動力、你身體的種種機能都一點點耗盡。」
請記住,身體往往比心更敏感。
那些相處起來很累的人,就是身體在告訴你,你正在被啃食、被消耗、被掠奪。
人到中年,精力越發有限,滿足了別人,就無法顧及自己。
與其不斷被消耗,倒不如及時抽身,免受其害。
2.從不付出的人
曾看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一段關係,如果一直依靠某一方來維繫,那就說明它該結束了。」
愛情中如此,友情中亦然。
正所謂「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任何一份真摯的感情,都不是單向奔赴,而是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作家@老楊的貓頭鷹 寫過一位英語老師小張的經歷。
小張因為培訓,認識了一位同事,恰好兩人都在租房,就一同合租,成為了朋友。
圖片來源:《非常律師禹英禑》劇照
Advertisements
可住在一起後,小張卻漸漸感覺有點不適。
每次出去買菜,朋友從來沒有主動分擔過費用,都交給小張來出。
每到做飯的時候,朋友就坐在那看手機。
不幫忙做二廚,也不給一些飲食上的建議,一心做起甩手掌柜。
更關鍵的是,因為小張英語好,所以朋友總是找小張幫忙翻譯各種資料、文獻、字幕等等。
而且沒給過小張應有的報酬。
有一次,小張剛下班,很疲憊,就拒絕了對方的求助。
想不到對方直接翻臉,對小張痛斥了一番。
思前想後,忍無可忍,小張決定搬出去,不再和這個朋友來往。
說實話,好友之間,的確不必事事算得分明,永遠追求公平。
偶爾請個客,或者互相送點價值不對等的禮物,都是正常的。
但誰也受不了長期的單向付出,任由另一方不停吸血。
哪怕不是什麼大錢,哪怕其實多做一份飯菜,並不算什麼大事,但人心會涼。
心涼了,再好的交情,都會覺得不值得,都會想終止。
作家蘇岑說:
Advertisements
「當付出沒有回報的時候,當溫柔不被善待的時候,
請收斂起那不管不顧的情深,做一個薄情之人。」
人到中年,需要的是「你落難時我拉你一把,我淋雨時你給我送傘」。
能夠相互溫暖的關係,才不會走散,才能經得起時間,扛得住意外。
千萬別委屈自己,強撐在單向的關係中,唱滑稽的獨角戲。
3.嫉妒心重的人
今年年初的時候,貴州一名6歲男孩的失蹤案,揪起無數人的心。
男孩失蹤在一個普通的午後,一片熟悉的家屬區。
兩天後,他在一個陽台的塑料桶中被找到,已然失去了生命。
而最令人憤慨和不解的是,故意殺害男孩的,正是孩子爺爺親兄弟的妻子,當地俗稱「大奶奶」。
按說不算遠親,逢年過節還會走動,不該有什麼過節。
Advertisements
有知情網友留言說:「大奶奶自己也有孫子,只是比較平庸,比不上死者聰明伶俐,招人喜歡,可能出於嫉妒害死了他。」
講真的,這樣的惡行,這樣殘暴殺害一個孩子,甚至是和自己沾親帶故的孩童,光是想想,我就一身冷汗。
誠然,這樣的極端事件只是少數。但生活中,因為嫉妒心反目成仇的朋友,絕不在少數。
年輕時,大家條件都差不多,如果恰好同窗或者共事,再有點共同愛好,很容易就成了朋友。
可等一路打拚到中年,人和人的差距,不說雲泥之別,難免也有了鴻溝。
這時候,就難免有人見不得別人好,覺得當年共患難了,憑什麼今天只有你享福,繼而關係破裂。
圖片來源:《三十九》劇照
戲劇《兩個女人的戰爭》裡,趙欣梅與牛淑榮從小就是鄰居、是玩伴,長大後,也是一起下鄉的摯友。
在牛淑榮心裡,一直把趙欣梅當成好姐妹,是真心的,處處為她著想。
每一次趙欣梅家裡有事,牛淑榮都願意不遺餘力幫她。
可在趙欣梅眼中,家境優渥、婚姻幸福的牛淑榮做什麼都是在和她爭風頭,顯擺自己。
所以她越是對自己好,趙欣梅越是恨。
誠然,趙欣梅是有自己的閃光點。
可她在這段閨蜜關係中,也的確始終放不下的嫉妒,最終鬧得兩人的生活一地狼藉,各自受傷。
講真的,人性的劣根性之一,就是只可同患難,就是氣人有笑人無。
Advertisements
如果你身邊有嫉妒心重的人,不管你們從前有多要好,都該及時遠離。
這樣的人是捂不熟的。
你對他好了,他不會感激,只會恨你憑什麼有資格在高處施捨他;
你不管他,自己過自己的,他又覺得你涼薄,發跡了就忘了老朋友。
遇見這樣的人,一定要趁早與其切割,遠離彼此生活,免生禍端。
所有老友疏遠的原因裡,「不再同頻」這一點,應該是最值得惋惜的了。
人在最理想主義的時候,所結交的朋友,多少都是有所志同的。
Advertisements
甚至於,彼時的那個人,也許真的是我們的知心摯友,可以和我們促膝長談許久,仍然興緻盎然。
可惜,時間是最無情的東西。
舊知己再相見,也許真的不再是一路人,無法再同頻。
我有一位很欣賞的獨立音樂人,她有一位經常合作的朋友。
那位朋友很有才華,也很懂她的心思,總能第一時間聽出她旋律裡的情緒,寫出精妙的歌詞。
這樣的友情持續了十年,她們的私交也越來越好,除了聊音樂、聊理想,還會分享很多生活日常。
直到有一陣子,她突然絕口不提這位朋友,也沒再有什麼作品和她合作。
直到有很多粉絲追問,她才寫了一篇文章,透露了內情。
圖片來源:《淚之女王》劇照
原來,那位朋友前兩年結婚了,緊接著就是買新房,然後接連生了兩個孩子。
而後,她們再聊天時,她明顯能感覺到兩人的想法和生活重心都變了。
她說這段旋律節奏太快,朋友講壓力很大要還房貸;
她問朋友是否有空一起練琴,朋友說孩子沒媽實在不行;
她問朋友還要不要一起寫歌,朋友卻困在生活裡不得解脫。
朋友想說的,她不想聽;
她在乎的,朋友已經放下了。
直到這裡,她還覺得大家只是需要磨合,還在嘗試溝通。
但她的朋友卻誠懇地說:「很感謝你還拿我當朋友看,但我覺得,我們可能不該再聯繫了。
圖片來源:《現正分手中》劇照
時至今日,我仍然無比懷念十年前的我們,懷念那些追逐理想的時刻。
如今你的理想依然未改,但我卻變了太多。不能互相理解幫扶的朋友,我想也就算不上朋友了。
別難過,其實大家都沒錯,只是位置變了,各有隊友。」
是啊,其實並非所有的斷交,都有過錯的一方。
只是人和人的相處,都是季節性的,時候到了,不得不道別了。
人到中年,漸漸明白,最好的社交方式,就是來時珍惜,去時釋然,盡己所能,順其自然。
已經不同頻的人,就彆強求了,保全過往的回憶,也許更美好。
寫在最後
亨利·亞當斯曾說過:
「一生交一個朋友稱得上充足,交兩個朋友稱得上眾多,交三個朋友稱得上難得。」
我們之所以越長大越孤單,本質上就是參透了,朋友是可貴而稀有的,難得遇見,卻又容易遺失。
人這一生,能收穫緣分無數,但值得發展為好友,甚至知己關係的,寥寥無幾。
餘下的那些,不必過於看重,該丟就丟,當斷則斷。
來源:toutiao